矿山早在1986年即开始整治热水,其间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采取的方案是-200m疏干水平主巷道水沟加盖板以隔绝热空气外泄。由于盖板接缝密闭性差,加上经常性的水沟清理,盖板损坏频繁,热空气无法隔绝,主巷道内气温仍然居高不下。第二阶段采取的方案是自热水出水点安装热水专用管道,促使冷热水分别以水沟和管道途径进入水仓。该方案实施后主巷道气象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冷热水在水仓口交汇,仍然形成大量雾气,温度骤然升高,致使水泵房、井下变电所等重点场所气象条件更加恶劣,以泵房为界东西两段分别形成截然不同的“冷热世界”。因此两个阶段的热害治理方案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井下采矿方法由阶段矿房法变更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主运输系统移至-200m成为主生产水平,井下出矿设备也由电耙改为电动铲运机,因液压油、机油的大量使用造成井下混合热水受到严重污染而无法满足热水养殖水源的需要。为保证养殖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确保200m主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井下工作环境的根本改善,综合考虑充分利用热水资源和矿区土地富裕的优势,在经过一年多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安装独立热水提升系统。利用热水开发温泉旅游服务项目,改善水质,保护养殖业。整治井下热害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治标转向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