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程机械将出现哪些趋势?
  • 市场分析
  • 2017-05-15 14:28
  • 来源:中国液压网
  • 标签:
  •   1、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更加迅速,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族群得以拓展,产品系列日臻完善。

      2、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

      为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公众对环境保护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工程机械有无良好的环保性能将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已成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证”。

      3、小型与大型规格同发展

      大中型工程机械仍然是全球施工机械的主流,年销售量达700亿美元左右,但工程机械向着小型化和大型化两端延伸的趋势是很明显的,随着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日渐减少,而修缮保护及城市小型工程项目却在增多,为了节省较高的人力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各种小型、微型工程机械相继问世。这些机械设备可以在狭窄地段进行施工作业,或在家庭住宅及小型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

      4、个性化和多功能并存

      工程类别、材料、规模的发展及施工环境的不同,对工程机械提出了个性化与多功能的要求,而现代设计技术与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又为产品个性化与多功能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个性化产品是为适应于某一种特定工况而出现的,一机多用是工程机械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无疑会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5、作业原理创新与突破

      工程机械的作业原理包括对土石方的切割、破碎、回填,对土工材料的筛分、混合与加热、对混合料的摊铺、找平与压实等。这些作业的理论原先是以仿生学与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而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工程机械作业原理的新奠定了基础。例如机械振动、脉冲、射流、光电效应及热物理学的应用,为工程机械实现节省资源,改善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工作可靠性、驾驶舒适性与自动化程度创造了条件。

      6、液压传动

      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到工程机械上,并逐步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液压传动大大简化了传动与操纵系统的设计,液压传动平稳操纵方便省力、容易实现无级调速和自动控制,从总体上提高了工程机械的生产效率与压实质量。

      7、人机工程原理

      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公司都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资金对现代设计方法学进行研究和应用人机工程学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注重机器与人的相互协调。电子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大大化简了司机的操作程序和提高了机器的技术性能。利用电子控制可以自动选择机器的作业模式;利用电子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机器系统的故障;利用电子传感器经微电脑处理可以自动检测机器的作业质量。

    相关资讯
    • 2018年仪器仪表行业增速将达9 这些需求将爆发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2018年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确定性因素始终存在,美国政府美国优先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详细]
    • 追赶机器人“四大家族”
        导读:中国国产机器人市占率从2013年的26提升到了2016年的33,三分天下有了国产机器人的一份,但依然是跟跑者。从搬运、码垛、焊接等生产活动,到读报、陪护等生活活动,再到排雷、战斗等军事活动,机器人时代正在来临。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自动化装备。按照应用领域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详细]
    • 机器人智造 从“有”到“好用”
        虽然,像《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这样的战斗机器人目前仍旧停留在科幻电影里。但作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种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与工业大规模生产息息相关,能提高效率、削减生产成本、提升品质、降低能耗。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开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高速的追赶期,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详细]
    • 国家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召开
        5月14日至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市举办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为各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及经验分享。为了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用能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不低于15、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不低于18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开启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